首页 资讯 正文

水煎包,为何成为利津人独宠百年的“国民美食”

体育正文 163 0

水煎包,为何成为利津人独宠百年的“国民美食”

水煎包,为何成为利津人独宠百年的“国民美食”

黄河之水天上(tiānshàng)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 滔滔黄河一路奔流到东营入海口后,一改往日的喧哗(xuānhuá)与躁动,开始变得平静而舒缓。而就是这平缓(pínghuǎn)的水流,滋养了一座安静低调却又(yòu)充满烟火气的小城——利津。 5月28日,“改革立(lì)潮头 实干挑大梁”大众报业集团驻地媒体联合采访•东营行活动走进东营市利津县(lìjīnxiàn)。 漫步这座城市(chéngshì)的大街小巷,一年到头,都能吃到一种传承(chuánchéng)百年、闻名遐迩的美食——利津水煎包。 在(zài)利津(lìjīn),水煎包,不仅仅是一日三餐的选项(xuǎnxiàng),更是一种带有独特情怀的“国民美食”。不论是普通人家的寻常家宴,还是政商两界招待贵宾,都离不开水煎包“压轴”。放眼全国,专营水煎包的饭馆比比皆是,其中(qízhōng)很多以正宗利津水煎包为荣。 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,扬名于民国(mínguó)年间,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2016年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(xiàngmù)。 利津水煎包为发面煎包,一般有荤素(sù)两种馅,肉馅以猪肉为主,素馅则主要是韭菜、粉条、白菜、瓠子和芦笋(lúsǔn)等。 “肉馅分离、水煮油煎(jiān)”,是利津水煎包的(de)重要特色,也是水煎包制作的“八字方针(fāngzhēn)”。每一个水煎包下锅后,都须经煮、蒸、煎三道工序而成,前后历时约十五分钟。 利津水煎包(shuǐjiānbāo)皮薄而(ér)韧(rèn),底焦而香,咬开面皮,热气裹着肉菜的香味扑面而来。不同于普通蒸包(zhēngbāo)的柔软,也区别于锅贴的脆硬,水煎包采用“先煎后蒸再焖”的独特工艺,让包子在铁锅中反复受热,成熟后的水煎包底部金黄酥脆,表面依然(yīrán)保有麦香与弹性,形成了“上软、中鲜、底脆”的三重口感。 馅料讲究,是利津水煎包的(de)灵魂所在。这其中,韭菜肉馅(ròuxiàn)堪称利津人(rén)的最爱。利津水煎包的肉馅,多选用新鲜的五花肉,加入特制的面酱、“三油”(豆油、大油、麻油)、葱(cōng)、姜等,再浇上特制的老汤调制而成。其中,老汤熬制以(zhìyǐ)猪骨头、猪皮、老母鸡为主料,辅以桂枝、八角、丁香、豆蔻等十几味调料,用小火煨数个小时方告成功(chénggōng)。熬好(hǎo)的浓汤倒入肉馅,经充分搅拌后,再辅以时鲜蔬菜、粉条等,现包现煎,每一个包子都像是小小的艺术品,透着浓浓的“工匠精神”。 形状讲究,是利津水煎包的一大特色。正宗利津水煎包,外形方方正正像官帽,暗合了利津人坚守本(běn)真的(zhēnde)民俗和民风。 利津人甚至对水煎包的吃法也很讲究。地道的利津人总是用筷子夹起水煎包,从没“嘎渣”的那端咬第一口。尤为迷人的是那锅底的“脆壳”,有人称之为(chēngzhīwèi)“嘎渣”,入口咔哧作响,仿佛将整座(zhěngzuò)城市(chéngshì)的市井滋味都裹进(guǒjìn)了这一口清脆爽口中。三五好友围坐街边,一笼热包、一碗(yīwǎn)小米粥或一碗鱼汤,就是利津人一天中最稳稳的幸福。 水煎包不仅是味蕾的(de)记忆,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。它藏(cáng)在利津的街巷小馆中,也藏在外出打拼的游子梦里,是利津这座小城不变的乡愁。 来利津,别错过这口传承百年的(de)“国民美食”。一口水煎包,吃出家的温暖,也咬住了(le)舌尖上的乡土中国。 (大众(dàzhòng)新闻记者 武宗义)
水煎包,为何成为利津人独宠百年的“国民美食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